在冀东盘山的苍松间,那座长期受到百姓祭扫的墓碑上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,刻着“包森”二字,早已与“传奇”二字紧密相连。
包森,这位自陕西蒲城走出的硬汉,不仅是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的“战神”,更是电影《平原游击队》中“李向阳”的真实原型。他绝非虚构的“孤胆英雄”,而是一位亲自带领部队,深深扎根冀东平原与盘山深处,搅得日军鸡犬不宁的杰出军事指挥官。他的职务、每一场战斗,均展现了八路军游击战的精髓与智慧。
从支队司令到军分区副司令:冀东抗日的“铁拳头”
1938年,包森奉命从延安前往冀东,带着在长征中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,他毅然投入敌后斗争。初时,他任八路军第4纵队33大队总支部书记,不久后,他被任命为冀东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的司令员。1940年,冀东军分区成立,包森升任副司令员,分管盘山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指挥工作。
他所指挥的这片土地,被日军视为“华北咽喉”,任务艰巨而危险。他的目标明确,却充满挑战:在敌占区内,敌伪军防线密集,要让抗日武装扎根,就必须撕开一条缝隙。而包森的方式,就是将“游击战”发挥得淋漓尽致——他常带着精干小分队,穿行在敌占区,今天在平谷设立哨所,明天去蓟县劫取军火,后天又绕到遵化策反伪军。日军的情报中常写道:“包森部行踪不定,似幽灵般出没。”
展开剩余80%东坨子头“掏心战”:30分钟速战速决,缴获机枪2挺
1939年春,盘踞在蓟县东坨子头的伪军中队,仗着坚固的炮楼,频繁下乡抢粮,百姓敢怒不敢言。包森洞察敌人规律:每天清晨,伪军只有两名哨兵值岗,其余人都沉浸在懒觉中。于是,他带着30名队员,趁着黎明前的浓雾悄悄接近敌军据点。两名队员乔装成送菜的乡亲,顺利骗过哨兵接近炮楼,而包森则带着主力伏击在围墙外。
当两名哨兵打开门时,包森的队员们犹如猛虎出笼,一举攻入,趁敌人毫无防备之际,直接缴械。整个战斗不到30分钟,不仅缴获重机枪1挺、步枪20余支,还活捉了伪军中队长,八路军则无一伤亡。
当地百姓调侃道:“包司令打仗,就像从墙缝里钻出来的,等鬼子反应过来,枪早被扛走了!”
果河沿大捷:700人歼敌千余,创造冀东游击战奇迹
1942年1月,包森指挥的“果河沿战斗”,成为八路军游击战的经典之作。当时,伪“治安军”第4团约1200人,携带重武器,气势汹汹地准备进攻盘山根据地,企图一举歼灭包森部。而包森的部队只有700余人,武器装备远逊于敌军。
面对敌强我弱,包森巧妙利用地形,指挥部队藏匿在果河沿两岸的芦苇荡和树林里。先用一小股兵力佯攻,引诱伪军主力渡河追击,待敌人主力过河,队形松散之时,包森发令,埋伏在河北岸的部队迅速切断敌军退路,南岸的队员则猛攻敌指挥部。
战斗持续至傍晚,伪军被分割成两段,无法互相支援。包森亲自带领警卫班冲到前线,利用缴获的迫击炮轰击敌军,而其他队员则穿越地形进行游击战,甚至与敌人展开白刃战。最终,这支1200人的伪军被歼灭700余人,俘虏300余人,缴获大量重武器。八路军仅有30余人伤亡。
战后,日军华北方面军惊呼:“包森部战术之灵活,实为冀东抗日军之最,需全力清剿!”
“隐身术”:日寇抓不住的“盘山飞虎”
包森的“神出鬼没”不仅依靠战术智慧,更得益于他与百姓的深厚信任。他要求部队“宁可饿肚子,不拿百姓一粒粮”,每次驻扎老百姓家中,都会主动扫院、挑水,久而久之,百姓也成了他的“眼线”。
一次,日军调集500人突袭盘山,正当敌军出发时,一个放牛娃发现了他们的踪迹,迅速通过“鸡毛信”和“暗号歌”将消息传到包森耳中。他带队迅速转移,进入后山的溶洞藏匿三天,日军搜索无果,最后悻悻而归。而包森趁机带领部队,从山腰伏击敌军,缴获了20多匹战马。
另一次,他化装成伪警察,毫不忌讳地走进蓟县日军粮库,用流利的日语骗过哨兵,成功摸清了粮库的布防。当天夜里,他带队闯入粮库,运走300多石粮食,全部分给了饥饿的百姓。
31岁血洒疆场:枪永远指向敌人
1942年2月17日,包森在遵化野虎山指挥追击逃敌时,不幸中流弹胸部。弥留之际,他紧握警卫员的手,低声说道:“别管我,继续追,枪夺回来……”年仅31岁的他,最终倒在了自己曾为之奋斗的土地上。
如今,在陕西蒲城的包森烈士纪念馆,那挺曾在东坨子头缴获的重机枪,仍无声地诉说着英雄的传奇——他不是电影中的“孤胆英雄”,而是亲自带领部队,硬打硬拼、保护百姓的八路军指挥官;他的“神出鬼没”,是战术的巧妙运用,更是军民同心的力量体现。
盘山的风依旧在吹,仿佛在诉说:“记住这个名字——包森。”他用31年的短暂生命,诠释了真正的英雄——不是传说,而是在枪林弹雨中,敢为家国拼尽最后一滴血的普通人。
在包森的家乡陕西省蒲城县东北约10公里的地方,建立了包森烈士抗日事迹纪念馆。若有机会前往蒲城,不妨前去瞻仰,感受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。
发布于:山东省富牛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